从开始接触手机摄影到现在已经几年了。几年以来,我一直选择用手机来拍照,而且目前在我可预见的未来里面,我都觉得我不会入手一台相机,其中原因主要有三个。 一是手机的便携性。相对于相机来说,手机是比较小而且非常日常的一个设备,现在大家每天都会带手机出门,手机不离身,而我也是这样的,所以用手机拍照就会比较方便和及时,能够捕捉多更多意外的瞬间。但对于相机来说,由于它本身就有一定的分量,而且是一个额外的设备,所以我可能很难每天都带相机出门,这样我就没有购买它的必要了。 第二个原因则是软件。使用手机来拍摄的优势在于,一张照片的前期和后期可以结合得非常紧凑。众所周知,现在手机的应用商店里,摄影门类下的 App 数量可以说常庞大的,其中也不乏优质的,例如功能比较强大的泼辣修图等等。所以就是在前后期结合得这么紧凑的下,使用手机可以有着非常便捷和流畅的捕捉灵感、进行创作的体验。 最后一个原因是硬件。虽然目前来说手机的硬件条件是肯定比不过相机,李老汉的幸福生活但是随着手机摄像头的不断升级,我可以说的是,手机的镜头对我来说已经够用了。我们不能脱离自身需求去谈什么样的设备最好,也就是说,对于我个人拍摄需求而言,尽管手机不是最好的,但是它是适合我的。这就是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去入手一台相机的理由。 我的照片主要是风景和建筑一类的,其他类型的照片我也会有所涉猎,而人像是我不拍的内容。这里不拍摄人像的意思并不是我不拍人,我拍摄街景或者建筑也很喜欢有一个人来点缀场景,但是我不会专门对着一个模特来拍摄那种肖像类的照片。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:次要原因是,手机镜头的焦距是比较短的,也不够大,同时画幅也不够大,所以硬件条件上来说,手机拍人像的效果可能没有那么好;主要原因是,对于男生来说,目前还没有男生找我拍人像,而女生的话,如果我去拍别的女生,我女朋友应该会生气,所以我就没有拍人像了。(笑) 我不推荐大家一打开相机就「咔嚓」把照片拍下来(相信也很少有人会这么做)。那么当我们打开相机,对着手机的屏幕,看着我们面前的景色,我们要观察和留意什么呢? 第一个是角度。众所周知,我们手机的镜头其实是一个广角镜头,它的透视效果决定了边缘的畸变,也就是说,你拍到的照片,边缘会拉伸,而中间是会压缩的。那么在这样的前提下,你机位的变动和俯视仰视角度的变动,都会对照片最终的效果产生比较大的影响。比如,对于这座灯塔,我当时绕着它走了一圈,找到了五个不同的角度去拍摄,这五张照片是我在同一天同一个时段内拍摄的。 所以我们在按下快门之前,不妨试试多一下,多调整一下角度,观察一下哪个角度拍出的照片会更加美观。当然,无论你怎么调整角度,一般来说基本的原则是尽量保持水平线是正的,而不是扭扭歪歪的。当然在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可以在后期再去调整倾斜。但事实是,后期的倾斜工具对于微调来说,效果会比较好,而如果你完全依靠后期来而画面的倾斜角度,这样会掉大量的画面,所以效果就不太好。 那么我拍建筑的方式是控制两个平面,一是手机的平面,二是我所拍摄主体所在的平面,使这两个平面保持平行,这样出来的照片就比较能达到「横平竖直」的效果。 但是,也不是说倾斜就不行,我自己的照片也有很多视角是倾斜的。只是说平行的情况会多一点,而倾斜的情况会少一点。此外,这里有一个小技巧,由于建筑通常都是比较高大的,我们在地上拍可能始终不够高,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试着可以把手机举高,使两个平面尽量平行,这样畸变的效果就不会那么强烈。 值得一提的是,我们寻找不同角度,也能够使画面更加简洁。换种角度思考,大家可以把寻找角度的过程当成是做减法。在拍摄时,我的思是,我看着画面里存在的景物,然后我会想:我怎样才能把这个电线杆或者这个垃圾桶消失掉,我怎样才能使这些影响画面的东西消失。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寻找新的机位和新的角度的收获。 比如下面这个建筑,很人的拍法就是这样随手一拍。 再比如下面这张广州塔的照片,画面比较简介,但事实上由于广州塔坐落在广州的CBD,有比较多的高楼大厦,我寻找了很久才找到了能拍出这样的画面的机位: 除了角度,我们也可以试一下把机位放低。我们平时站着,看到的东西都是千篇一律的,所以如果我们把视角放低,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。 如果是刚下过雨地面有水的时候,或者本来就有水体,我们可以把机位放低来拍摄倒影效果。当然,不只是水面能做到这种效果,任何可以反射的物体,例如玻璃、瓷砖等,都是可以的,只要把镜头尽量往反射面上靠,就能够拍到倒影的效果。 这张照片是 iPhone7 发布时,苹果在官网上放出的 iPhone7 的拍摄样张。大家可以看到,这张照片的光影层次十分丰富,原因就是控制得非常好。 那么用 iPhone 拍照时,我们点按屏幕,会出现一个方框,这个方框控制两个因素,一个是对焦,另外一个则是。而控制则是通过点按,我们点暗的地方,照片就会变亮;我们点亮的地方,照片就会相应地变暗。像这张照片,拍摄时摄影师点的地方大概是夕阳的部分,也就是照片中最亮的地方,所以这张照片整体是偏暗的。那让我们来设想一下,如果当时把方框定在了模特身上,会出现怎样的效果?在真实中,模特本身跟夕阳比起来,肯定是模特的亮度要暗的。那么为了对焦到模特,iPhone 就会提亮整个画面,而后面的夕阳本来已经非常亮了,所以最终的效果应该就是,模特当然很清楚,可是天空,包括后面的建筑都会变得惨白,就没有了现在这种韵味了。 iPhone 还有另一种控制的方法是通过长按屏幕,iPhone 会锁定对焦和,同时也会出现一个方框和滑杆,通过滑杆,可以基于你锁定的部分,再调整。 而值得注意的是,iPhone 拍摄时对焦和是绑定在一起的,所以你想改变的时候,你会同样的改变焦点。而在一般情况下,对焦的优先级是高于的。我的方法是,先把焦点定好,把方框定在你想要对焦的物体上,如果这个时候对不满意的话,再通过滑杆来调节。如果这个时候效果还是不好的话,那我们还可以通过后期重新调整光效,但是后期是调整不了焦点的。 平时我自己拍照的话,我也会特别留意光影的关系。我个人非常喜欢明和暗的强烈对比,这是一种非常戏剧性的效果。你也可以在我的照片里看到这种风格。 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,摄影中有一种说法叫黄金时间。就是在日落和日出的那一个小时内,自然光会特别柔和,所以是拍出来的照片很好看。这是真的。但是要注意的是,不要因为有这样的一种说法,我们就刻板地认为,只有黄昏或者日出时候才能拍照,平时拍的照片都不好看。像我拍的这种光影对比比较强烈的照片,一般都是在正午阳光比较强烈的时候才能拍到的。所以还是希望大家无论什么时段都可以多拍摄一些照片,这样也有利于技术的提高。 当然,少不了的还有构图。在 iPhone 的相机设置里,我们可以打开「网格」的选项。打开以后,拍照界面就会出现九宫格,利于我们构图。当你不知道怎么构图的时候,用三分法是最简单的,也是最常用的。通常来说,用三分法拍摄的照片,会比物体正直地在中间的照片要更耐看。 除此之外,我们还要注意物体的移动。除了摆拍之外,我们一般在大街上拍摄时,还是会存在很多变动的因素的。有时候行人很多,画面就会很杂乱,那么你就要等行人离开;有时候没有人,整个景色显得比较单调和空旷,你希望有一个人来入镜,那么你也要等。小到等一辆飞机、等一片云彩,大到等一场天气,其实摄影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。下面这张照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我拍摄这张照片时,是先发现这里的灯光很特别,然后大概等待了五分钟,才有人经过。 比如说现在双摄 iPhone 可以使用 Focos 这款 App。它能够非常细腻地用算法模拟出很逼真的大浅景深效果,在合适的下甚至能拍出媲美单反相机的效果。 而除了双摄的 iPhone,现在很多手机都有「人像模式」,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。 除此之外,在 iOS 11 上,iPhone 拍摄的 Live Photo 可以为长效果的静态照片,以后直接通过 iPhone 的镜头,就可以拍摄丝绸瀑布和灯轨等长照片了。要注意的是,拍摄长照片一定要使用三脚架等能够固定镜头的配件工具,因为即使常轻微的抖动都会使长的照片变得画面模糊不清。 除了提到的三角架,平时我们拍摄时常用的配件还有外置镜头。现在外置镜头非常普遍了,淘宝上不出一百块就能有一套,如果想要效果好一点的,还可以了解国外厂商制作的,不过价格会比较贵。以前我有过一套广角、鱼眼、微距合一的外置镜头,非常好用。但要注意的是,选购外置镜头时,尽量不要购买那些,利用某款手机建模制作的,因为那只能适配于那款手机,而现在手机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比较快,因此性价比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了。 除了配件,我们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物品来充当摄影的道具。比如我之前购买的一个三棱镜,当阳光透过它时,可以折射出彩色的,打到模特上可以有独特的韵味。 还有这张照片,当时地面上有一束细长的光线,为了配合它,我把一个益力多的罐子放在它的前面,这样就构建了一幅比较有创意的画面。 其中,多观察主要有两个方面。一是观察生活,只有当你静下心来去体验和观察生活,你才能看到生活中美丽的事物,你才知道,生活中平凡的事物也是值得拍摄的,这样能锻炼你发现美的能力。在我交通工具上通勤或旅行的过程中,即使我坐在座位上不掏出手机来拍摄窗外的风景,我也会看着它们,看着各个部分,脑海里想象出来这些部分在我的镜头中拍出来是什么样子的,比如有一座山,我要截取哪个局部,我要拍摄它的山脊还是山峰……所以,以后走在上,还是不要低头玩手机了,一来是不安全,二来是因此会错失很多美好。 多观察的第二个方面是多观察别人拍得好的作品。大家可以在一些社交平台或是网站上,例如 Unsplash 和泼辣有图,看到大量的优秀作品,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可以学习到别人作品的优点,我们可以知道怎样的画面才是好看的,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你下次的取景和拍摄。 而第二多是多思考,这种思考是和多观察别人的好作品结合起来的,我们观察别人的作品,不只是简单地看,我们还要想——这张照片,如果是我来拍,我拍得出来吗?这张照片,它的机位是在哪里,对在了哪里,对焦对在了哪里,是俯拍还是仰拍……我们要善于思考,试着还原一下摄影师拍摄时的场景。 最后一个则是最重要的,多拍。其实,看事物的效果和镜头下事物的效果还是挺不一样的,有的时候我们看起来觉得不起眼的东西,在镜头里或许是另一番风味。而察觉这种差别的「度」,只能通过多拍来培养。勤能补拙这句话在摄影界中是很适用的。 对于相机来说,由于它的像素比较高,所以拍出来的照片,即使是针对局部裁剪、放大都可以保持清晰度,因此就有了能够重构画面的能力。而手机摄影是没有这种能力的,一般快门按下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,即使裁剪也只是比较小范围的。所以手机摄影要靠创意突围。 所以很多时候我也会把这种思运用到后期当中——怎样才能使原本平凡的画面变得有趣、富有创意?我的实践就是观察我以前的照片,发现类似的光影关系和物体轮廓,然后把两张看似毫无关系的照片巧妙结合。下面就是例子: 这两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是:我原本只有照片的一半,也就是玉龙雪山的照片,而为了配合它,我又特地请我同学拍摄了上体的部分,然后将两张照片拼接到一起。 这张照片是我去旅游时,在故宫拍摄的,而右边是我在广州拍摄的一座大楼。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类似的拼接照片,我就不一一赘述了。 而除了这种两个物体进行创意拼接,我们也可以对同一个画面拼接,比如下面这张照片,是我在高二的时候拍摄的,我在不同的天气对着同一个画面拍摄了三张照片,然后再把它们拼接在一起。 再比如这张照片,这张照片乍一看像是一张长的照片,但其实不是,它原本是一张普通的蓝天白云的照片,但是我通过液化工具把一片片的云朵变成了絮状(在手机上就可以操作),就完全改变了画面的风格。 所以大家可以多进行一些类似于这样的操作,无论对于后期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是创新思维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。 这个问题,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。接触摄影这么久以来,你收获了什么?有人说,我收获了一个爱好;有人说,我收获了一项技能;有人说,我收获了很多摄影时难忘的经历;有人说,我收获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…… 对我而言,摄影是我的审美和世界观的延续,它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方式。我还记得我刚入大学的时候,因为我们的宿舍是挺旧的,然后一些师兄师姐,有时我同学也会抱怨说,我们住的宿舍很破、很旧,多不好看。但是我看了,也住了那么久,我会觉得,其实还好。平时我还会对着它们拍照,发到朋友圈,然后也会有同学来留言说,原来我们的宿舍也可以是挺好看的。 所以我想我收获的是观察事物的方式吧,也就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。而且在整个过程中,我其实也为手机摄影这件事投入了很多,我热爱过它,有一段时间也厌倦过它,但是无论如何,我都为它而活过——这就是我觉得最重要的。 本文由 恒宇国际(www.neivn.cn)整理发布 |